新聞:學承電腦助您了解室內設計產業必學技能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4.bp.blogspot.com/-iPBO4BP8GzM/Vd_NAhA9EHI/AAAAAAAABJQ/U5Vw9RN8PuE/s320/sch.jpg&width=338&height=202)
聽起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一句話,不過卻很少人真的做到這一點。想一想,專業的攝影師會去值得拍照的地方取景、構圖,也會拍比較漂亮的麻豆,但卻很少拍平凡、難看的景,也很少拍比較不符大眾審美觀的模特兒。這也是因為攝影師注重選材的關係,他們知道有些東西不管怎樣拍,拍起來都不大好看。
就拍食物的角度來說,最容易拍攝的是色彩鮮豔的食物,諸如日式料理的海鮮丼、散壽司,或是西式糕點、下午茶等,都是色彩很豐富的食物。而在拍攝西式自助餐 Buffet 時,也可以特地夾一盤色彩豐富的食物拍照。
▲西式 Buffet 可以很容易找到鮮豔的食物來拍照。(使用手機:Oppo N3 拍攝)
拍攝食物的光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光就沒有任何影像,而光的光質也會影響到照片的色彩。你一定會發現,任何東西在日光下所看到的色彩都是最鮮豔飽和的,對食物亦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除了光源與光質的不同,也有「演色性」的差異;演色性代表的是能呈現色彩的百分比,日光的演色性是 100,而一般日光燈僅有 60~75。
一般的餐廳為了營造氣氛,大多採用黃光為主的照明,即使校正色溫,光質與演色性仍遠不及日光。因此若是白天用餐,不妨找看看窗邊或是露天的位子,日光照出來的色彩還是最豐富飽和的。不過有些建築的玻璃幕會造成色偏的現象,拍攝時需注意白平衡設定。
▲選在窗邊並運用自然光拍攝,能獲得色彩鮮豔飽和的照片,不過需注意室內外的雙色溫問題。
(使用手機:HTC one E9+ 拍攝)
拍攝食物並不一定需要將主體完全填滿畫面,事實上適當的留白,反而更能凸顯照片的重心,並造成視覺焦點。如果你有在看雜誌,那些版面漂亮的美食照大都留有一定的空白,以讓畫面更加聚焦。這裡說的空白並非指純白,而是構圖上非主體而單調的東西,例如白色無花樣的盤子、桌布、餐巾等等。白色盤子是最好運用的,尤其西式餐點通常會選用較大的盤子盛裝,而盤子的白色部位也可當成校正白平衡的參考。
▲畫面適當的留下空白,反而能讓視覺聚焦在重點上。(使用手機:Oppo N3 拍攝)
眼前美食這麼多,很想全部給它拍下去對吧?但這樣往往不見得會好看,理由有許多,畫面太雜亂、主題不明確、畫面不平衡、很難獲得乾淨的構圖、手機廣角鏡透視太嚴重等等。有人說,攝影是減法的藝術,也可以拿來印證這項觀點。
一張「滿漢全席」還不如來一張張每盤小菜的精心構圖,不僅僅要盡可能的「拍少」,還可以適度的裁切、喀掉一部份的食物。舉例來說,圓型盤子盛裝的食物就是很好的練習對象,因為人的大腦對於圓的東西有很強的 image,即使畫面裁掉三分之一圓,仍可腦補想像出一個完整的圓,裁切後突出畫面的食物,反而會給人一種滿出來的感覺。
▲雖然沒有照下全部的影像,不過超出畫面的美食反而給人一種滿出來的感覺。(使用手機:iPhone 4 拍攝)
數量的美學不管在哪裡都行得通,用在美食上亦然。在拍攝尺寸不大、數量眾多的食物時,可以選擇用層遞、散景或是俯拍的方式納入,並讓畫面充滿顏色鮮豔的食物。運用的場合包含 Buffet 小份餐點,或是下午茶小蛋糕等等都可以。
▲數量多的時候,就應該儘量展現這個優勢。(使用手機:Oppo N3 拍攝)
淺景深運用在拍食物絕對是無往不利,除了讓人感覺比較專業之外,也能凸顯主題,營造食物近在眼前的臨場感。當然對手機來說,要營造出淺景深是不容易的事情,不過只要注意儘量近距離拍攝食物即可,若有手動對焦的功能可以先拉到最近距離,然後再移動手機構圖對焦。
▲淺景深可以營造食物近在眼前的臨場感。(使用手機:Samsung Galaxy S6 拍攝)
▲(使用手機:iPhone 4 拍攝)
白平衡設定錯誤是許多人都會犯的錯,不僅會讓食物失色不少,也會讓照片看起來一點都不可口。要讓照片看起來不黃有許多方法,除了需要看手機本身的自動白平衡是否準確,也可以靠後製把照片救回。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光源問題,如果可以依靠自然光還是最好的方式,並且儘量納入白色盤子當成後置校正的依據。
▲色彩正確能讓食物感覺更加可口。(使用手機:HTC one E9+ 拍攝)
「不只是在拍食物」是手機拍照的另一種意義,因為生活隨拍隨處可得,讓手機拍照可以有更多活用空間。畫面會說話,或是別具意義的主題,能賦予美食照更多的意涵。
▲『如何在一張圖內表現出攝影人的清貧感』
昂貴的鏡頭群對比上吐司與香蕉,雖然主體是「食物」,但透過特殊的定題讓整個畫面有趣了起來。
▲『今天的宵夜就決定是這個了!』
沒有鮮豔的色彩與突出的美食,把布丁加在泡麵這種衝擊的吃法,也相當能吸引目光。
出處:http://www.techbang.com/posts/25121-camera-phone-instructional-part1-part
從小編有記憶以來簡報工具就只有一個獨大:PowerPoint,老師上課用 PPT、會議報告用 PPT,後來終於出現了 Prezi 一類的工具,可以用心智圖的縮放方式,思慮也不會被切成一段一段的,也許微軟是看到了這樣的趨勢,順勢推出了新的呈現工具:Sway,一起跟小編動手玩吧!
在微軟的 Office 家族中,Word 負責文件、PowerPoint 負責簡報呈現、Excel 主攻試算表、OneNote 則管筆記相關,那新成員 Sway 的定位是什麼呢?
Sway 的概念和 PowerPoint 很像,但它是一種內容創意呈現的工具,跳脫 PowerPoint 的一頁頁框架,你能夠自由地呈現內容。
▲ Sway 對創作者來說,就是把所有的素材依某個邏輯放入,創意地自由呈現
對製作 Sway 的人來說,Sway 就像一塊白色大畫布,文字、圖片、影片、表格等等的素材,就是一罐罐不同的顏料,將它們全部灑在畫布上,自由呈現你講述你的故事。
對閱讀者而言,看 Sway 就像在看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畫很長,雖然因為視窗限制你無法一次看完整幅圖畫,但是只要滑動頁面就可以品嚐每個細節,如果是在 PPT 呈現清明上河圖就會被切成一塊塊,一次只能看到圖畫的一部份,Sway 已經跳脫傳統 PPT 一頁頁的框架,走向創意呈現的工作方式。
▲ 長長的清明上河圖,我們每次看到的都只是一小部分,串起來就會是一整張圖,一整個 Sway 就是一張圖,而當中加入的素材就是圖畫中的小人物、景色
下面我們就開始做一個 Sway 來講 Apple 創辦人 Steve Jobs 的故事。
一進到 Sway 可以看到的是簡潔的工作平台,正中央就是工作區,搭配上方簡單幾個按鈕,不若 Office 其他家族成員設置功能表,反而替使用者省去學習所有功能的時間,很快就可以上手。
因為 Sway 是完全採雲端作業,所有資料都儲存在微軟的伺服器內,當你一邊在製作 Sway 時,後台就會偷偷幫你存檔,類似 Google 文件的概念,即使不小心關掉視窗也沒關係。
▲ Sway 的網頁作業空間,正中央是工作區,右邊可以預覽
▲ 右上角有復原按鈕,Remix 和 Mood 兩個按鈕的功能我們下面介紹
開始製作 Sway 時,你需要先輸入標題並插入背景圖片,背景圖片插入的方式有很多種,這邊建議可以使用 Sway 內建的 Suggested 建議搜尋,搜尋結果的圖片是可以作為非營利用途的,所以使用者可以放心使用。
▲ 在「Title your Sway」輸入標題,按下旁邊的方框選擇背景圖片
當我們在標題打入 Steve Jobs 後,其實系統就會自動偵測你可能會想要他的照片,直接在 Suggested 裡呈現,旁邊也會列出和賈伯斯相關的搜尋結果,這些圖片都是可以自由使用,不必害怕侵犯版權。
▲ 直接點選 Steve Jobs 就跳出可下載使用的圖片
決定想要的圖片,直接用拖曳的方式把圖片拉到方框中即可,圖片搜尋結果上可以看到每個圖片的解析度,建議使用解析度比較高的圖片,畫面呈現會比較漂亮。
▲ 按住你想要的圖片,拖曳到方框裡放開即可,背景已經出現圖片了
接著我們要在 Sway 加入文字說明以及圖片,前面說過 Sway 就像一幅長長的清明上河圖,但是當我們在製作的時候,要怎麼分段加入素材呢?
Sway 用的是「卡片」的方式,一張卡片可以放入一段文字、一張圖片、或是一段影片等單一個素材,也因為 Sway 是網頁作業空間,還可以跟其他網路服務連結,可以直接插入 YouTube 影片、Facebook 照片。
▲ 要新增下一個區塊就按下「加號」,加入一張卡片
▲ 可以新增的選項有:頭條、文字內容、媒體內容、上傳檔案
▲ 這邊的文字(Text)我放入在維基百科上的生平介紹
▲ 如果是選擇「媒體內容」(Media),能夠放入 Sway 的題材就很多了
▲ 直接搜尋 YouTube 影片後拖入工作區中,我們放入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
▲ 現在我們有三張卡片了:首頁、文字、演講影片
▲ 也可連結 Facebook 插入照片,不過只有自己的 Facebook 可放
過去 PowerPoint 受到歡迎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選擇很多,字形選擇、字形顏色、大小、動畫,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愛好設定,Sway 雖然沒有那麼多「客製化」的選擇,但是在版面呈現上,還是提供了使用者幾個簡單的呈現方式,已經足夠,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版型來困擾我們。
▲ 新增文字內容,輸入文字後按右邊的「V」,也可按「Layout」選擇不同的排版
▲ 目前只有「頭條」及「群組」的方式呈現
「頭條」就是一張圖或是一段文字單獨呈現,像第一張簡報一樣,而群組則為一起出現在同一個頁面。
▲ 選擇群組呈現,則可以在每個方框內放入自己想要的內容,組成一個「群組」
▲ 陸續放入更多內容,文字、圖片等等
同樣概念的群組可以綁成一堆,呈現時就可向聽眾說明這是類似的概念。
不喜歡現在的版型又嫌一個個重新設定字形很麻煩?在 Sway 中有個功能為「Remix」,中文就是再混合,讓整個文件的排列方式改變,圖片及文字出現的順序不會變動,但是風格還有字體可以轉換,甚至原本垂直切換頁面,也可以馬上變為水平切換。
▲ 原本的底是牛皮紙色,並以上下滑動的方式切換頁面
▲ 按一下右上角的 Remix
▲ 馬上換成黑白底的左右滑動呈現方式
▲ 你也可以選擇「Mood」(心情)自己決定「架構」、「風格」、「顏色」
以往在使用 PPT 時,如果要預覽簡報呈現效果,需要切換到放映模式,瀏覽結束後再跳出,不過在 Sway 上,只要輕輕地在網頁右邊一點,就可以開始預覽你的簡報,如果要繼續製作,則按畫面左邊就會切回工作模式,無須使用其他按鍵。
▲ 按右邊區塊就可預覽背景圖片還有標題
▲ 在預覽模式按下左邊的「Storyline」就可以回到工作區,按右下角的左右鍵就可以看 Sway
對於習慣 PPT 的人來說,剛開使用 Sway 呈現簡報內容可能會不習慣,因為畫面會被切成一頁一頁的,可是這個「一頁一頁」又和過去 PPT 一頁的簡報內容不同,我們看到的是一長串的故事,被分成好幾段在視窗裡呈現,如果你的故事是一直講下去的,那麼你會發現你的簡報會不斷地向右或是向下滑動,觀眾在聽故事時思慮並不會被打斷,是很流暢的,也許這就是 Sway 向傳統做出的挑戰。
▲ 頁面會遭到裁切,但是你會發現從左邊到右邊時有邏輯可循的
而 Sway 因為是網路作業平台,所以你的故事很容易在上面和朋友分享,只要按下右上角的「Share」就可以分享到 Facebook、Twitter、或是單純取得連結,Facebook 的朋友們看到後,直接點選就可以開始觀看你做的故事—Sway。
分享(Share)有 Facebook、Twitter、連結複製可選,最右邊則依序是「預覽」、「我的 Sway」、「建立新檔」、「回饋」、「個人帳戶」、「登出」。
【出處】:http://www.techbang.com/posts/21499-ppt-limousine-new-tools-for-microsoft-graphics-sway-hands
10個你絕對不能犯的簡報錯誤-簡報呈現簡潔有力,溝通更有效率
簡報,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的報告,在有限的篇幅裡面傳遞講者的資訊,不過許多人往往會為了呈現效果,在投影片上做花樣,反而喧賓奪主,因為聽者會努力解讀投影片上的內容,往往忽略了講者的口語內容,失去了簡報呈現的意義,瞭解簡報製作者常犯的錯誤可以避免自己重蹈覆轍,做出更有力的簡報。
若不是經驗豐富的講者,大部分的人在準備簡報時多少都會緊張,尤其是面對長達半個小時以上的報告,又加上有大量的資訊要呈現給讀者,這時候講者往往會想要將所有的文字打在投影片上。其實這樣的作法並沒有效率,讀者需要花時間讀投影片上的字,雖然你念過去了,可是真正留在大家腦海裡的可能只有幾個句子,因為人的工作記憶是有限的,只會記得重要的訊息。
解決的方法就是指在投影片上留下關鍵的句子,將剩下的內容放入「大綱」中,講者在呈現的時候可以開啟簡報模式,講者可看到大綱內容、但觀眾只看的到投影片,如此一來可解決講者緊張的問題,又可讓觀眾接收簡潔有力的訊息。
▲切勿直接貼上講稿
以 PowerPoint 為例,在輸入標題之後,許多人習慣將一整短文字放上去,會讓投影片顯示太多資訊。
▲分項呈現重點
將一整段文字抓出重點,以分項的形式呈現,並把講稿放入備忘錄中。
分項的形式有助於刪減不必要的資訊,也方便聽眾閱讀。
下方的備忘錄可以放入講稿,在播放投影片時,講者一樣可以看到備忘錄的內容作為提醒之用。
當初PowerPoint推出,受到使用者喜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動畫,簡報不在只有死板的文字和圖片,可以有動畫進入或退出,遇到想要強調的重點,也可以加上「強調」型的動畫,軟體更新後甚至還可以自訂動畫的路徑。
不過隨著動畫功能愈來愈強大,許多使用者開始出現「濫用」的狀況,一張投影片可能每一行文字都有強調、閃爍顯示、或是以華麗的方式進場,但其實這麼做會干擾聽眾接收訊息,因為人總會對會「動」的物體加以關注,不是物體的訊息而是物體本身,太多的動畫會影響訊息的傳遞,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動畫的使用, 一張投影片以2~3個動畫為限。
▲太多動畫干擾閱讀
製作動畫時,可以開啟動畫視窗幫助你,但不少人會不小心設置太多動畫,包含進退場、強調等功能,讓畫面看起十分紊亂。
▲只用簡單的動畫
將動畫減少,可以讓聽眾更專心聽講者表述的內容。若有多於一張的照片,建議放到下一張投影片中,不需要在意你的投影片張數太多,重點是一張投影片中,是否有簡單明瞭的訊息。
只剩下一個動畫效果,製作也會更簡單。
以文字顯色提示重點,不需要讓整句的文句閃動,離講者較遠的聽眾也可以看清楚投影片上的文字。
錯誤 3 內容及標題比例錯誤,聽眾易抓錯重點
在使用PowerPoint時,投影片的預設格式都會讓標題字體比較大,內容字體比較小,過去我們認為這是絕對的,因為標題概括投影片的內容,然而內容才是講者想要呈現給聽眾的。
可是聽眾接收到的資訊並非如此,瑞典專業簡報家David JP Philips在TED演講中提到,人的目光都習慣於被較大的物品吸引,在觀看一張投影片時,往往先吸引到聽眾注意的反而是標題,即使內容才是重點,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標題,要避免這種情形,可將內容的字體稍放大,標題字體縮小。
▲標題字體大於內容
原本預設的投影片格式,會讓標題的字體大於內容字體。
▲放大內容字體
將內容字體設定稍大於標題字體,有助於維持聽眾的注意力。即使只差2pt,也可以看出標題和內容的差異。
若只有內容,則依照整篇投影片的內容設定一定的字體大小。
錯誤 4 沒有經過設計的簡報,缺乏說服力!
王永福說,簡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說服聽眾,採用某個提案或是促使他們採取行動,而講者不僅要在言談之中展現出說服力,也需要在製作簡報時加入這份用心,其中一個可以看到講者準備充分與否的小地方,就是簡報的設計是否前後一致,有共同的主題和連貫性。
共同的主題和連貫性表示講者對自己的講題十分明瞭,已經花費時間在製作簡報上,給聽眾「完整」且「準備充分」的感覺。設計的風格五花八門,針對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合適的主題,如若不知道要如何設計出有連貫性的簡報,可以直接套用模版。
▲前後風格不一致
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仍有許多使用者偏好讓每張投影片都有不同的風格,但這會給人不連貫的感覺。
▲善用模版設計
使用PowerPoint中的模版直接套用,從第一張到結尾投影片都會呈現連貫的設計。在「設計」中,先在左邊的長方框中選擇一個主題,再至右邊的長方框選擇相同主題下,同一系列色的設計。
模版的設計中,連字型都是預設的,不同的模版有不同的字型,可依照自己的選擇調整。
錯誤 5 不恰當的字體,給予人不專業的印象
除了簡報主題的設計,顏色、排版標題一致,選用的字體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代表你的簡報風格,也呈現講者的個人特質,以《10 Death by PowerPoint》一段演講影片為名的Don McMillan就曾舉例,若你用Courier New,表示你是個有組織、嚴謹的人,因為這個字體是打字機的字體;若是用Comic Sans則是你覺得自己很有趣;用Times New Roman則表示你很懶惰,因為你永遠都用預設字體。
中文也可以對應到相對的字體,標楷體就像是Courier New,給予人中規中矩的印象,而Comic Sans就像華康秀麗體或少女體的變形,較活潑可愛;而Times New Roman就是新細明體了,都是Office內的預設字體。一般來說正式場合可以選擇新細明體或是標楷體,輕鬆的場合就可以選擇華康系列的變體。
▲正式場合錯誤字體
會議簡報中使用跳躍的字體,並不是好選擇。
▲標準字體最保險
標楷體、新細明體較適合用於正式場合,至於像是隸書體或宋體,則需要考量使用場合。標題和內容的字體都可以分開設計,也記得要搭配投影片的顏色,如果是粉嫩色系可選擇秀麗體或是竹風體。
你也可以到字體內更改預設的字體。
錯誤 6 超過6個分項,會讓聽眾記不得重點
投影片的外觀設計完成後,再來就是內容編輯,不僅要讓聽眾「聽的懂」也要「來得及」看,所以除了不要將所有的句子直接放到投影片上,也要注意內容呈現的方式,許多講者習慣用分項、分點的方式說明,清楚明瞭,可是如果太多的分項,反而會產生反效果。
David JP Philips的TED演講中提到,人的專注力最多只能記住畫面上6個分點,若超過7個以上,聽眾需要花更多的心力解讀,也容易忘記講者說過的內容,所以即使是分項解說,盡量讓1張投影片只有6個重點,能夠幫助聽眾即使在演講結束後也可以清楚記得演講重點。
▲太多子母分項
句子未簡化,分層項目的重點太多,聽眾需要花費更多心力解讀、記錄。
▲重點6個就好
將各個大重點列出,只保留6點,搭配口語表達更詳細的內容,聽眾會更專心聆聽演講。分點的項目符號也可以用數字編號代替。
分項中,子分項的字體大小會小於母分項,若兩者同樣重要,可提至同個階層。
錯誤 7 過多的圖表,聽眾無法消化資訊
除了文字解說,圖表也是投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在商業簡報中,不管是市場取向分析或是效益預測,一張簡單的圖表即可代替20、30頁的分析報告,對簡報者來說是一大幫助。
不過若通篇都是圖表,其實也會增加聽眾閱讀的困難,就如果前面提示過的,聽眾需要花費心力解讀圖表的資訊,如果只有一兩張投影片內含圖表,並且搭配上詳細的文字說明幫助聽眾,其實無妨,若一份簡報有5、6張長條圖、圓餅圖,化作簡單的結論說明,才能讓聽眾完全吸收資訊。
▲太多圖表圖片交疊
有時為了縮減投影片的張數,許多講者習慣在一張投影片內放入好幾張圖表。
▲一個圖表就好
將圖表數量縮減,搭配重點提示,可以簡化版面。PowerPoint和Keynote中都附有許多圖表工具,雖然不少選擇都可以讓投影片看起來繽紛,但建議圖表的顏色不要超過三種,可以更清楚表達資訊。
將幾張圖表省略,以重點文字帶過,記得也不要超過6點,否則聽眾難以吸收。
錯誤 8 錯字給人不專業、未準備充分的印象
簡報的製作方法及工作五花八門,事前準備的功夫也不少,不管你是要製作高橋流的大字簡報,還是用Keynote精心排版、符合前面講過的規則的簡報,只要能夠達到溝通、傳遞訊息的目的就好。
但在製作簡報時,其實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錯字,或是給予聽眾錯誤的資訊,多半是講者在上台前沒有經過仔細的檢查,或是製作內容時沒有嚴密的考證,導致投影片上的資訊內容有誤,而聽眾往往心裡預設講者應該會呈現正確的資訊,因此講者在準備投影片時,應該更加謹慎。
▲拼錯字意思不同
錯字會給予聽眾「講者未準備充分」的印象,令人對簡報中的資訊產生懷疑。
▲多檢查中英文拼字
完整的簡報應經過精細的檢查,即使是引用圖片也要查閱是否可用於簡報。簡報中的英文字是容易犯錯的地方,尤其是縮寫的部分。
智慧財產權概念興起,若是使用圖片盡量選擇合法來源,有必要時提供作者名字。
錯誤 9 圖片及影片解析度太低,不利於後排聽眾觀看
在投影片中,不只能夠用文字、圖表呈現,其實最普遍使用的是圖片,不過圖片解析度不夠高,在大螢幕上呈現時會有模糊的狀況,尤其是在大型的演講廳,距離較遠的聽眾易看不清楚。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影片,投影至大螢幕時,選擇較高畫質的影片可以確保所有的聽眾都可以清楚觀看影片內容。
在網路上下載圖片可先確認圖片的解析度,Google的搜尋結果都會將解析度列出,而播放YouTube影片也可設定720p或1080p的畫質,因為YouTube是串流影片,要注意網路的通順,因為YouTube是串流影片,自行製作影片則可在輸出時選擇解析度。
▲低解析度放大易模糊
500x500以下的圖片,在放大後容易出現模糊的狀況。
▲圖片清楚容易懂
選擇高解析度的圖片、高畫質影片,也會給予聽眾講者有萬全準備的感覺。播放YouTube影片時選擇720p或1080p,可以更清楚呈現。
若是在維基百科中下載圖片,不僅是合法來源,只要註明出處,而且還有多種解析度可選。
錯誤 10 白色背景易反光,造成閱讀困難
在大型演講廳,往往會發現後方的聽眾無法清楚看見投影片內容,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採用預設的白色背景,比起深色背景投影片配上亮色的文字,後者的呈現效果會比較佳,因為大部分在簡報時,都需要將室內調暗,避免投影幕反光,在燈光較昏暗的環境下,深色投影片反而能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白色背景易反光
雖然白色是預設背景,但是在昏暗的環境下反而會過亮。
▲深底亮字最清楚
將背景以黑色代替,內容字使用亮色,聽眾會看得更清楚。有時候內容可不採用標題,這時字體的大小就沒有限制。
深色或黑色背景配上白色字或是黃色字,都是非常清楚的搭配。
一直以來,方形照片是大家對於Instagram的第一印象,也早已成為其特色標誌。然而近日在7.5版本的更新中,Instagram竟可開放支援一般橫式或直式的照片規格了!?一起來看看這次究竟更新了哪些功能吧!
Instagram的方塊格式,總是讓人又愛又恨,儘管覺得很有特色,但由於一般大家現實拍照時,常常還是會遇到採用長型規格拍攝的狀況,不管是風景、自拍還是團體照皆是如此。以往若要將這類照片分享Instagram,勢必進行裁切,不然就得透過像Cropic等第三方APP,將長型照片貼上方形背景之後,再到Instagram分享。作為全球當紅的手機攝影APP,Instagram也聽到了不少使用者的心聲,並在這次7.5版本的更新中,加入「還原照片規格」的選項,讓原來橫式或直式的照片也能直接應用濾鏡、上傳分享。
▲不管是直的還是橫的的照片,都可直接套用Instagram的濾鏡上傳分享囉。
▲上傳後顯示效果。
「(根據我們的觀察)大家上傳Instagram上的照片或影片,大概五張中就有一張不是方形的規格,而我們也知道,其實Instagram這樣方形的限制對於一些類型的照片分享不是很友善,像團體照朋友會被裁掉、影片中的畫面看起來很擠、金門大橋也不能完整拍下來等。」Instagram表示,現在不再以方形限制,大家商傳更自由,而個人profile中的作品一覽中,非方形的照片還是會以中間方形裁切的方式呈現,讓「版面」瀏覽器來還是一樣整齊有序。
除此之外,這次更新中也開放所有的濾鏡給影片使用,且是也能調整濾鏡效果的強度,不過小編目前是還沒找到在哪裡調整影片濾鏡的強度,如果有發現的朋友麻煩再跟小編說。
▲影片中也能套用和照片中一樣的濾鏡效果了!
這次重大更新,是否會讓你覺得Instagram更好用了呢?還是會覺得Instagram失去了原本的特色有點可惜?(笑)
http://digiphoto.techbang.com/posts/8052-instagram-75-version-allows-landscape-and-portrait-formats
開啟特定程式,然後將現有的檔案轉成不一樣的格式,是日常會碰到的操作,不過,如果有更快的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會躍躍欲試。這裡將介紹一個透過右鍵選單來立即轉檔的小技巧,怎麼樣呢?這樣真的夠快了吧!
Cometdocs Desktop App 下載網址:
1.首先取得Cometdocs的電腦安裝版,連結至其Desktop App專屬網頁,然後按一下畫面右上角的〔Download〕圖示按鈕,就可以把安裝檔「CometdocsSetup.exe」下載回來。
2.依照指示一直按〔Next〕,就可以順利安裝,過程中會出現一連串的教學示範,可以跳過,但順便熟悉一下該程式的操作也不錯。最後按一下〔Got it〕按鈕。
3.最後按一下〔Finish〕按鈕關閉「Setup - Cometdocs」視窗。由於這個軟體必須註冊才能使用,所以需要申請一個帳號,請點選「Sign in to Cometdocs」對話盒下方的「Don’t have a Cometdocs account?」連結。如果已經申請過,也可以在此直接登入。
4.隨即開啟網頁瀏覽器,連結至Cometdocs官方的登錄網頁,填入使用者名稱、自己的郵件帳號並設定密碼,最後按下〔Register〕按鈕。
5.跳出一個「Thank you for registering. You will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shortly.」提示對話盒,告知還必須經過一道啟動手續才能開始使用Cometdocs的功能。按一下〔OK〕按鈕,然後離開這個網頁。
6.開啟郵件收發程式,找到一封由Cometdocs網站寄來主旨為「Please confirm you email」的郵件,按一下其中綠色的〔Activate〕按鈕,就會連回官方網站做啟動程序。這道手續完成後,才能使用Cometdocs Desktop App所提供的右鍵選單轉檔功能。
7.先以PDF檔案為例,在該檔案圖示上按一下滑鼠右鍵,等快速選單出現後,點選其中的【Convert To】選項,接著就會出現子選單,可以轉檔成【Word】、【Excel】、【PowerPoint】、【Text】、【Web page】、【AutoCad (dwg)】、【Picture (jpeg)】等等不同的格式,這裡以轉成Microsoft Word文書處理軟體檔案格式為例,選擇【Word】。
8.轉檔完成後,將會得到一個.docx格式的Word檔案,並且還有一個訊息對話盒,自我推銷鼓勵使用者升級服務,不用理會,按一下 (@圖:X)按鈕將其關閉即可。
9.然後,在轉好的docx檔案上連按兩下滑鼠左鍵,檢查一下內容是否完好,透過Microsoft Word文書處理軟體開啟後,發現準確率真的滿高的。
10.接著我們來轉換圖片檔,同樣在該圖檔圖示上按一下滑鼠右鍵,然後點擊選單內的【Create PDF】選項。
11.果然也成功地轉成PDF格式!此刻一樣也會出現推薦升級的對話盒,只要將它關閉即可。
12.Cometdocs Desktop App執行時,在桌面右下角的通知區域內都會常駐一個快速啟動圖示,按一下該圖示,就會跳出一個「Recent conversions」對話盒,裡面清楚列出曾經轉檔過的所有歷史紀錄。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6450-directly-with-the-right-mouse-button-shift-ultra-conven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