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今天臺大踹共:年輕人,怕競爭就別做企業、怕被罵就別創業!

 IMG_6580

昨天阿里巴巴宣布要拿出 100 億台幣的創業基金幫助台灣青年創業;今天在台大體育館馬雲就親自現身與台灣的大學生聊創業,聊他怎麼成功、聊創業家應該有怎樣的堅持、聊未來。

而今天這場「馬雲與青年有約   從夢想到成功創業」所提供的兩千個位子,據主辦單位描述,可是在開放搶票後不到四小時就被搶光了。

不僅如此,這場由全球最大電商老闆主持的演講,更是吸引了郭台銘等企業家(如下)坐在台下與我們一起聆聽。

IMG_6573

聽完了這場演講,我們幫大家整理了幾個重點;首先是關於馬雲談他認為對他創業很有幫助的幾點經歷。

  • 馬雲分享讓他成就阿里巴巴帝國的三大經歷

一、「英文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馬雲說,他在 11、12 歲時突然對英文感興趣,因此他每天早上騎 50 分鐘腳踏車去杭州飯店(現在的香格里拉飯店)找老外練英文,甚至還當免費導遊以此讓他們教他英文。

這樣歷時了九年,馬雲自稱對他的變化極大,他不僅以此自學了英文,也透過這樣跟外國人聊天的方式了解了外國人的思考方式。

「這訓練出我對任何問題,只要別人跟我說東的時候,我會想萬一是西怎麼辦?別人跟我說是西的時候,我會想萬一是東怎麼辦?」

他說學習語言,更是學習文化,學一種語言是為了了解另一個地區的人的思考方式。所以馬雲說,他透過學習英文、透過用英文與人交談明白了世界之外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他們背後的出發點是什麼。

二、「我當了師範,學了師範」

「好為人師是我的本性」馬雲這樣說。

他說他高考考了三年才考進杭州師範大學,可是他「特討厭」當老師,他常想「我畢業以後我是一定要去幹一個不是老師的工作。」

馬雲說當時他的英文,特別是口語部分比學校裡的許多老師都還好,因此學生時期他花了更多時間去做學生會的工作,去當學生會主席、杭州市學聯主席。馬雲分享透過這些在學時期的經歷,他學會了主政能力、領導能力,以及怎麼去幫助別人。

就這樣等到大學畢業了,但他當時的學校校長讓馬雲到電子工業大學去教書,校長甚至說「我知道你去了就要跳槽,但給我待五年不準出來。」

馬雲笑說當時他也不知為何就答應了,而這一待就是六年。過程中有很多企業邀他過去,薪水都是當時他領的好幾倍,但是為了「信守承諾」他全都婉拒了。

一熬熬了六年,這六年馬雲形容就是踏踏實實地當老師,他更是認為當班主任這個經歷讓他受益匪淺,他認為當老師的信念就是讓學生超越你、比你更有成就;同時這一份經歷也養成他更理解別人、關心他人的性格。

「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到現在我還是像個老師,我希望我的員工比我好、超越我。」

三、「你們今天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人生失敗的經歷」

「我找過幾十份工作,我都被拒絕掉。」馬雲提到他那廣為人知的肯德基故事,他說在當時經歷了這些重重的挫折後,幾乎沒有人覺得他會成功,甚至「連我爸媽也不覺得我會成功。」

但也因為這些「失敗」的經驗,馬雲說這讓他覺得失敗很正常,他能夠用平常心面對失敗,並理解只有無數的失敗才有可能帶來成功。

  • 馬雲認為創業家應該有的三項特點

分享完了馬雲的個人經歷後,他繼續提到他認為創業家應該擁有的三種特點、特質。

一、樂觀的態度

「我有幸跟很多世界上優秀的創業者認識交流,我發現所有的創業者都有很重要的東西、素質,就是『樂觀』的態度。」

馬雲自嘲「本質上我不知道自己是那麼樂觀的人」,但是從小到大經常性的失敗,讓他慢慢習慣了失敗,變成了樂觀的人。

他說這些失敗的經驗,讓他知道失敗是正常的、大家拒絕你是正常的;所以他認為所有創業家在草創時期都應該要學會左手溫暖右手,因為沒有這個你根本走不下去!

創業者重要的特質:樂觀

二、我發現所有失敗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別人的錯

創業家該要有自省的能力。馬雲特別強調,希望想要創業的大家:

多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不要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因為成功是很難模仿的,但失敗都是差不多的

「要知道哪些死門是不能去幹的!」馬雲強調,根據他自己的觀察與經驗,成功的因素萬萬千千,但反過來你會發現失敗的原因就是那幾種。

想要創業,你應該認真研究有哪些錯誤不能犯、這些失敗的人為什麼會犯;多花點時間在別人怎麼失敗,多去檢查自己的問題,不要指責別人。

三、超越一般人的堅持能力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衝動做很簡單,只要一股熱血衝就是了,但是夢想和理想不一樣,馬雲強調當你真的創業了,你應該要堅持你的理想,因為理想就是要變成現實,靠一步一步的行動成真;理想需要有一幫團隊,一起ㄧ步步行動往前挺進。

也因此在創業時,你一定要找跟你一樣有共識、有堅持的人。馬雲就提他剛開始創業時,在他家開會的有 22 個人,但最後只有一個人留下支持了。

最後,在團隊中也常常需要就產品、服務的功能、走向等討論,但馬雲認為如果一個方案基本上大家都支持、同意時,那就要小心了,因為你的對手也是這樣想的!馬雲說「只有大家覺得這看起來好像不太好做,我就覺得這有戲。」

最後,馬雲總結以上三點就是他自己看待創業的基本要素。

「堅持一刻、再堅持一回!」創業很痛苦,但既然你選擇了創業就不應該怕委屈。

「怕競爭就別做企業、怕被罵就別創業!」

  • Data Technology 時代來臨,馬雲說現在是創業的最佳機會

「現在是最佳的創業機會!」

話鋒一轉,馬雲慷慨激昂地告訴大家現在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機。他認為我們已經逐漸從 IT 時代轉變到了 DT 時代(IT 是以自己為中心,DT 是以別人為中心);這個時代是技術革命與網路的時代,將會大量的釋放人的大腦與智慧。

馬雲直斷未來 30 年大數據、雲端/海量計算所帶來的變革將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馬雲自己舉例他之前為他們自己創辦的湖畔大學面試了八個年輕創業者,「我聽了兩個小時,我是心裡發虛的;幸好我是 15 年前創業,不然現在還不被他們搞死。」

馬雲提起這個例子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兩個時代、兩種不同的思維,現在的 DT 時代強調的是越開放越好。在這樣的觀念改變下,整個世界是不斷在變革的。

馬雲認為現在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他說很多人在抱怨沒有機會,但其實這不對,機會其實非常多。他更提到曾經有人罵淘寶,說淘寶害他的東西賣不出去,但其實沒有淘寶那個人的東西也還是賣不出去。

因為時代在變革,DT 時代就是要從簡單製造,變成創意、創新。

現在網上賣的東西也變得千奇百怪;奇怪的服務超級多,你可以在淘寶上看到幫別人吵架、幫別人分手的服務;不過奇怪又怎樣呢?各種創新只要能夠讓消費者接受就有機會。

This is our time. 這是我們的時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職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機遇。」馬雲說,就像現在很多人不接受工廠的模式,既然這樣,你可以選擇創新,但是創新的路不好走,你要清楚創新絕對艱難,你要創業你肯定累,你不會比郭台銘等輕鬆到哪去。

最後,馬雲更提到,現在這個時代政府不高興、企業不高興、人們也不高興,如果你也不高興,那你只是倒霉鬼。但這其實也是告訴你「人人在抱怨的時候,你把它解決了,這就是機會!」

「未來 20 年少聽專家,我覺得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一下,找志同道合的人;給自己決心,我幹個五年、十年一定要把它做出來。」

馬雲說,這是所有創業者都走過的路。

IMG_6579

 

文章來源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3/03/jack-ma-in-taipei/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課地點:鳳山分校
◎開課時間:3/22星期日早上09:00-12:00和下午14:00-17:00
◎課程時數:15堂 共45小時
◎課程大綱:
※03/22~04/12→室內設計概論與空間概念訓練
課程內容:1. 設計步驟與風格、基本手繪技巧
2. 設計概論與空間構成原理訓練
3. 視覺感官原理與色彩計畫
4. 3D立體幾何構成、人體工學與家具尺寸、
2D平面圖形構成
5. 規劃設計運用與風水格局考量(一)(二)

※04/19~05/10→室內設計手繪製圖
課程內容:1. 工程符號認識、三視圖訓練
2. 現場丈量與測繪
3. 空間配置與動線規劃概論
4. 一點透視圖繪圖訓練(一)(二)
5. 二點透視圖繪圖訓練(一)(二)
6.空間模型製作(一)(二)

※05/17→室內裝修工程管理
課程內容:施工計劃與工程管理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 稱 AR),是一種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 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 種技術的目標是在螢幕上把虛擬世 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

六大媒介 網路服務 全新行銷

報紙,雜誌,傳單,目錄,海 報,和名片.全部將可以利 用歐美最新技術AR(擴增 實境) ,使用互動的影音互 動,增加消費者的視覺,聽 覺和感覺的多樣化和豐富 化.讓更多的消費者願意 使用和體驗我們的產品和 服務.

請想像一下: 當車主停車在路上 等紅綠燈時,當發傳單的 先生和小姐給車主時,當 車主拿到傳單或DM 時, 用AR 技術,馬上連結到現 場(案場)的相關介紹. 車主 是否會轉個彎直接到案場 去看房子呢(刺激需求)?

當跑單小姐在介紹房 子時,利用DM 或型錄 等.使用智慧手機掃瞄 DM 或型錄甚至海報後. 讓欲買房子的客戶有為 之驚人的感受嗎? 馬上 滿足客戶的好奇心和獨 特性.只有我們的案場 有此服務…

 
 
http://www.benet.com.tw/movie/intro.mp4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世界上,科技界最受推崇的思想者之一,只是個高中畢業生,聽起來匪夷所思?

科技專家的培育,無論是構築本身的能力知識,或是取得社會的認可,通常是科技公司的高層,或是學術領域的大學者。然而,全世界最懂科技的人,以科技為主題的重量級思想家,卻不是博士,沒讀碩士,大學沒畢業,也沒有任何生醫、科學、或工程領域的學歷背景––他是凱文.凱利 (Kevin Kelly)。

當有人詢問凱文.凱利,他人生最具啟發性的經歷與訓練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八年內踏遍亞洲的旅程。聽到這個答案,讓我十分懷疑:全世界多少人年年出國遊玩、出差,也沒見他們變成科技專家呀,這是認真的答案,或者,這只是一個浪漫和詩意的敘述?

懷著這個疑問,我開始了解凱利這個人,愈來愈發現,他可能沒有在開玩笑。在解答「為什麼旅遊能造就科技專家」這個問題之前,應該要和讀者們先介紹一下這位奇人,他到底是多了不起的科技專家?

最高學歷高中畢業,真的是世界級的科技思想家?

凱利是重要科技雜誌《連線》(Wired) 的創辦人之一,並且長期擔任總編輯。在此之前,他和朋友一同成立的 WELL (The 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 可譯為:世界電子連結),是世界最早的虛擬社群,並且參與舉辦世界第一次的網路使用者大會,並在1985年左右,開始推廣民間使用網際網路。

他所寫的書不算多,但《失控》、《科技想要什麼》,卻是全世界至今思考「科技」最深刻透徹的著作。《失控》這本書,甚至啟發了著名的電影:駭客任務。

好,凱利的著作能說服社會中的一般人,但,科學界呢?學術界呢?

全球學術界,現在評判學術成就的最重要依據之一,是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發表––愈多論文產出,發表在愈重要的期刊,粗略地顯示這個人的學術地位。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所有的碩博士,所有的大學教員、研究員,拼了命寫研究論文投稿。

在科技領域,最受推崇的期刊是:《科學》(Science) 與《自然》(Nature)這兩本。在台灣,如果哪一位學者的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或《自然》,不但會被媒體大幅報導,會被貼在大學門口布告欄,而且他後半輩子的學術地位就此底定,在少子化、大學倒閉潮之中再也不用怕失業了(如果他的研究沒造假的話)。

二十世紀末,全世界23個領域頂尖學者(例如生物學家道金斯、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品克),合著一本書《第三文化》(The Third Culture) 回顧科技發展以及進行前瞻,《科學》雜誌只邀請一個人撰寫專文回應與品評這本科學界的鉅著,這個人就是凱利。

凱利從十九歲到二十八歲,近十年的時間在亞洲和美洲壯遊,沒有讀博士寫論文––為什麼不但沒有耽誤他成為科技專家,反而是他心中認為「最值得的投資」呢?

查了一些凱利的撰述和他的專訪,我慢慢了解,原來他的壯遊和我們常見的旅行,有這三點不同,成為他人生最深刻的啟發與教育。

去各種陌生、極為不同的地方,而不是熟悉的地方

凱利生長在美國,也住過美國富裕而進步的紐約。他的父親是媒體業最早的科技愛好者,將電腦引入雜誌業,而且是HBO最早的創業團隊成員之一。凱利的家庭和他的社會,都讓他熟悉當時最先進的科技。

從19歲時,1971年,從羅德島大學輟學,從世界上最知識昌明、物質富庶的美國,來到亞洲。而且在十年間,他在幾乎完全沒工業化(緬甸)、初期工業化(泰國)、中期工業化(台灣)、以及高度工業化(日本美國)的地區,不斷切換、交錯觀察。

如果旅行只是在富裕地區之間轉換,相似的科技總是在我們身旁;即使是去貧窮國家的大都市,我們可能都會被層層「文化泡泡」包著,其實接觸不到當地真正的生活面貌。凱利的旅程,是去那些全然不同的地方,而且他待在這些國家,並不是十天兩個星期,他可能一待就是大半年。

因為這樣的旅程,他是當時的人類之中,少數(甚至也許是唯一)可以密集地、連續地、廣泛地觀察和比較:科技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什麼影響、各地人民如何用不同的科技來達成相似目的。

需要從無到有工作自養,深刻體會工具的意義與價值

凱利的家庭雖然小康,但他並不是「腰纏三萬貫,騎鶴上揚州」。他在書中這樣描寫那幾年的生活:「進食靠雙手,徒步走遍山野丘壑、走到哪兒睡到哪兒。我的行李很少,總計有一個睡袋、替換的夜服、一把小刀和幾台相機。」

即使過著這麼節省的生活,凱利計算,他每年花費大約 2500 美金(40年前物價水準) ––無論他多麼省吃儉用,他都還是要想辦法賺一些。

他開始撰寫旅遊過程中的亞洲見聞,這對歐美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他透過當時各種可能的溝通、傳輸方式和美國的傳媒合作。他當時用來傳輸、通訊的媒介,包括一個非常實驗性的聯繫平台叫EIES ,由紐澤西理工學院經營,和非常原始網路體系相似。凱利也曾半開玩笑地說:「以我當時書寫的方式來說,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經營網路事業的部落客。」

他後來成立世界第一個虛擬社群、舉辦世界第一次網路使用者大會,以非技術人員的背景與身分成為網路革命推動的要角,最後成立《連線》雜誌––這些日後的功業,背後的洞見與動機,都是來自年輕時的經驗,讓他理解到人與人、社會與社會、經濟體和經濟體之間的連結,可以創造多大的價值。

注意人們生活中日常而普通的事物,是科技思想家的搖籃

在出發之前,凱利就有在攝影工作室工作的經驗。他一路上拍照,後來集結成一本攝影集《Asia Grace》,在市面上還買得到。出發到亞洲的時候,他可不是一個科技觀察、思想者的身分,他的自我定位是一位攝影師。

他的壯遊足跡起自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緬甸、泰國、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最後到達伊朗––極少有人的旅行,可以造訪這麼多異文化。

而且因為他是攝影師,他特別擅長(也必需磨練),對當地人生活的細節、不同群體間器物與工具異同、進行深入觀察,並且無可避免地進行思索。凱利有一個習慣,就是蒐集世界各地的寶特瓶蓋––明明如此相似,卻又有所不同。

相似的心理習慣,他也用在觀察各地方的剪刀、樂器、農業機械––從最原始,到最先進,從最簡單,到最複雜。在這麼多異文化之間的觀察和思索,是凱利成為科技思想家的真正觸媒。那些最日常的工具,在世界各地的差別變化,就是他觀察研究不盡的知識寶山。

科技來自人性,在旅遊中「閱讀」與「觀察」人

當有人詢問凱利,他每天的工作內容是如何,他這麼說:「我每天花最多時間在閱讀。我閱讀書籍、雜誌,然後寫下我所想到和學到的事物,寫電子郵件聯繫工作,然後去爬山或健行。最後,我每天會拍一張照片。」現在,他這樣工作,就足以讓生活很富裕––這就是那幾年壯遊所帶給他一生的影響與報酬。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有多少從事科技的人,先深入研究理解人性?凱利這位科技思想家,他懂得真的是科技嗎?也許不是,他其實顯然不懂微分方程、流體力學、光學元件。他懂的其實就是人性,跨越人種和文化的共通處,也就是科技運轉背後真正的推動力。那是十年跨文化、跨社會的觀察,產生的醱酵與萌芽。

台灣旅行文化極為興盛,我們可曾想過,旅行也可以是科技思考的沃土?也許,可以先從沒有美食、沒有購物、沒有大眾景點的思維壯遊開始。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虎嗅》注:最新一期《紐約客》雜誌 ​​,發表了對蘋果少有露面的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Jony Ive)一篇近兩萬字的特寫。像《紐約客》慣常的特寫一樣,這篇文章也從對包括艾維、庫克等在內的關鍵人士的貼身採訪、細節、經歷與歷史中去挖掘呈現主人公的性格、他的設計理念與何以成為今天這個艾維。

以下是媒體基於《紐約客》專題總結出的關於艾維本人的 15 點有意思的細節。由網易科技翻譯。

  • 艾維辦公室內有一張英國藝術家、導演班克斯的海報

艾維辦公室的裝飾品包括了:一個仿造自己肖像做出的 Playmobil 人偶,一個橄欖球,一張寫著「考慮所有該死的(f*cking)可能性」的設計海報,以及一張印著「大猩猩英女王」頭像的班克斯海報。

  • 艾維曾幫助電影製作人 JJ Abrams 設計了《星際大戰》的激光劍

雖然 Abrams 及其團隊設計了最初的激光劍原型,但艾維在鑑賞過後向 Abrams 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意見——而這些意見在最終的電影剪輯中被採納了。

「(艾維建議)應該降低一些精細度,讓激光劍更粗燥些。」Abrams 表示。

  • 艾維熱愛汽車(但不喜豐田的設計)

考慮到近期有關蘋果或將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報導,艾維喜歡車的事實或許會讓這個傳聞更加劇烈。

據《紐約客》報導指出,艾維及另一蘋果設計師馬克·紐森(Marc Newson)都喜歡汽車,但兩人都對當前路面上來往的車輛感到失望。

「路上也會有一些讓人驚嘆的汽車。」艾維表示,「一個人的汽車其實就是另一個人的視野景色。」

「舉例來說,」艾維並未直接指明某個汽車品牌和型號,但其身邊正停放著一輛豐田 Echo,「這樣的設計令人困惑,不是嗎?沒有任何特點,顯得十分無趣。」

事實上,艾維對豐田汽車的「反感」不只有上述一次表現。蘋果運營部高級副總裁傑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一直駕駛著一輛老舊的豐田凱美瑞(Camry)。對此,艾維只用了一句簡短的話進行評論:「哦,上帝!」

艾維擁有一輛阿斯頓·馬丁 DB4,不過平常駕駛的是一輛賓利 Mulsanne。艾維表示喜歡賓利完全是因為其設計,而對於該品牌奉行的其它「隱含意義」(賓利暗示其客戶為超級土豪),則略感遺憾。

  • 艾維不喜歡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賈伯斯傳記》

艾維表示只看了《賈伯斯傳記》的一部分內容,但其中的不准確性已足以讓自己去討厭這本書。

「我對這本書的敬畏不能再低了。」艾維表示。

  • 艾維看似對 iPhone 6 的攝像頭改進並不感到高興

iPhone 6 突出的攝像頭有些令人討厭,同時看起來也有些不美觀——這無疑讓人對是出自艾維的工作室而感到驚訝。

這也解釋了艾維不喜歡這個的設計的原因,不過艾維還是承認,凸出的設計師一個非常「實用的」優化結果。

  • 蘋果曾經考慮生產更大的 iPhone 4

蘋果加入大屏幕智能手機俱樂部的時間有點晚,但實際上據艾維表示,公司很早的時候就曾考慮基於 iPhone 4 推出一款大屏幕手機設備。不過由於早期的原型「笨拙」且「無吸引力」,最終蘋果還是放棄了這個項目。

  • 艾維不在乎谷歌眼鏡(庫克也不在乎)

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艾維始終認為,智能手錶是一個比眼鏡更加適合用於顯示提醒通知的設備。

艾維在看到谷歌眼鏡產品後表示,這完全證明了「在人們臉部做文章,是個錯誤的選擇。

同樣,庫克也表示:「我們一直都認為眼鏡產品不是一個明智的方向,因為有些人並不想配戴這樣一個東西。我們一直相信,眼鏡是侵入式的,並沒有將技術置於後端。我們堅信這會是一個失敗產品,而你們知道的,迄今為止它確實失敗了。」

庫克將 Apple Watch 戴在手腕上繼續表示:「這個(手錶)不會令人感到不愉快。這也沒有在你和我之間建立起一道障礙。」

  • 艾維對摩托羅拉智能手錶設計不感冒

艾維在採訪中被要求評論一下競爭對手的產品,但其要求不要在正式報導中列出具體的品牌和型號(我們還是可以猜出是摩托羅拉系列)。

「他們的價值主張是『生產任何你想要的,並允許選擇任何你喜愛的顏色。』而在我看來,這等同於放棄了自己作為設計師的責任。」

  • 庫克可能並不喜歡 Beats 的硬件產品設計

庫克在採訪中顯示讚美了 Beats 的在線音樂服務和個性化播放列表等功能,之後才談及到硬件產品部分。

「喬納森是否參與設計了 Beats 的部分產品?」庫克表示,「顯然,你看看產品外觀就知道是沒有。不過,用戶購買的並不是設備本身——而是買了背後的服務。」

  • Apple Watch 仍需要打磨

為節省用電,Apple Watch 大多數時候都保持屏幕休眠狀態,僅在配戴者抬起手腕,擬查看表面時自動喚醒——但這個功能顯然還有很多細節尚待完善。

蘋果去年底在總部派發了一批 Apple Watch 試用原型。經過試驗,上述功能仍存在不少問題。以設計師馬克·紐森的經歷為例,他需要抬手三次——刻意地抬手,到自然地抬手——才成功激活屏幕

  • Apple Watch 最終可能會有多種材質選擇

艾維表示,其相信人們可以「接受或者一定程度接受」自己的手機與街上每一個人所使用的手機是一樣的事實。但對於每天都配戴於手腕上的表,這種情況就不同了。因此艾維的實驗室需要決定使用不同材質來生產 Apple Watch,其中包括鋁合金、不銹鋼以及黃金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艾維指出其工作室並不會停止探索使用新的生產材質。

  • 部分 Apple Watch 可能會使用 Ultrasuede(超麂皮)錶帶

之前有一位設計師提出了為黃金版 Apple Watch 使用「黃褐色」錶帶作為搭配的想法,艾維認為這樣的色彩搭配庸俗廉價,就像學生公寓內常有的搭配,因此駁回了建議。目前有關錶帶選擇的問題仍然在討論中。

  • Apple Watch 從設計之初便定為矩形

一部愛表人士或希望蘋果可以提供經典的圓身設計 Apple Watch,但這樣的設計從去年最開始就沒有被考慮過。顯然,這並不是完全出自技術方面的原因——艾維認為,圓身設計對智能手錶的執行操作沒有幫助。

「大量蘋果公佈的智能手錶功能在圓形設計中將沒有意義。」艾維指出。

  • Apple Watch 促使蘋果重新設計旗下零售店佈局

前 Burberry 首席執行官、蘋果零售部門高級副總裁安吉拉·阿倫德茨(Angela Ahrendts)如今正在為 Apple Watch 的上市忙於重新設計零售店佈局。雖然目前無法得知改變將會有多大,但蘋果顯然認為,想售出一款高價手錶產品,一個不同的店內體驗是必要。

根據《紐約客》報導,新的蘋果零售店將會有一個由金色櫥窗搭配裝飾而成的角落。該區域或許對一般消費者,如游客和閒逛者將不那麼友好。

  • Apple Watch 在蘋果內部曾遇阻力

據開豐田凱美瑞的傑夫·威廉姆斯表示,艾維在內部推行 Watch 項目時曾遇到阻力:公司部分高管擔心手錶在零售店展示的難度;此外也有可能會分化財富不等的消費群體。

但最終艾維說服了蘋果,並在 2011 年秋季開始著手設計智能手錶產品,當時正值 iPhone 4S 的發布。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虎嗅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renatomitra,CC Licensed)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Tammy Lo@flickr,CC BY 2.0

本文由日經BP社日經技術在線logo提供

NTT開發出了利用人的錯覺使照片和圖畫動起來的光投影技術「變幻燈」。變幻燈能夠使印刷的火焰和風景隨風搖擺,使肖像畫變換表情。NTT表示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標牌、內飾和娛樂等廣泛領域。

變幻燈實現的方式是製作照片等靜止對象物體的動態視訊,從中提取單色運動資訊,利用投影機向對象物體投影。通過在對象物體上疊加單色動作,使靜止物體看上去像動起來一樣。這項技術利用了人在感知自然運動時運用的視覺機制的科學原理。

 

NTT「變幻燈」光投影技術,讓巴赫畫像綻放笑容。

 

人的大腦是分別處理影像中的色彩、形狀和動作,然後整合為同一個畫面。在觀看變幻燈時,色彩和形狀的資訊來自照片等,動作的資訊則來自投影的單色視訊圖像。靜止的色彩和形狀與運動的單色圖像之間雖然存在錯位,但大腦會自動修正錯位並進行整合。用戶不會注意到色彩、形狀和動作的錯位,感覺就像是靜止的照片動起來了一樣。

 

 

NTT表示,變幻燈的特點是利用簡單的方法,實現了不同於傳統投影映射的視覺體驗。現有的投影映射是在對象物體上投射新的彩色影像,會遮蓋掉對象物體原本的紋樣。而且需要在陰暗的場所投影。製作影像需要大量時間。而變幻燈能夠充分利用對象物體的紋樣,使紋樣動起來,適合在明亮的場所進行投影。製作影像也只需簡單的圖像處理。

 

 

不只是2D物體,還可以應用於3D物體。只要在對象物體前方的透射型顯示器上播放單色影像,從與3D對象物體重疊的位置觀看,物體就會活靈活現地動起來。(記者:河合基伸)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有用過「拍立得」或「隨身照片印表機」嗎?我自己很喜歡拍立得,因為全世界就只會有一張,所以就會有更珍貴的感覺,不過不能修圖真的很麻煩,對女生來說應該都一樣吧?修圖真的很重要啊!雖然隨身照片印表機可以把修過圖的照片印出來,但包包裡就會有很多機器,有時候就會很懶的帶出門。

所以就出現了「Pryn」這個商品!它是第一台將手機保護殼和照片印表機二合一的照相機手機殼。

雖然以手機殼的標準來看的話,這個是稍微有一點過大了。

但有了這個手機殼後,出門就不用帶很多機器了。

只要將手機套進這個手機殼後,就可以將照片印出來 
不管是 i Phone 還是 Android 系統的手機都可以使用。

Prynt 是使用照片紙印刷,所以在影印的時候不會用到墨水。

另外,機器是靠內建的按鍵連結,所以也不需要連接 WiFi 或藍芽。

電池的部分是內建電池,機身也很多顏色可以選擇。

Prynt 還有一個神奇的功能,如果將影片的截圖列印出來,再透過專屬的 app 掃描後,就可以自動找出原始的影片檔案,是不是超厲害的?

看了這麼多介紹後,大家也想購入一台的想法了嗎?

http://t17.techbang.com/topics/33566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可能只有設計師不會被嚇到。

我們都知道Photoshop無所不能,但對熟悉Photoshop的設計師以外的人來說,修圖前/修圖後就像黑魔法一般的神奇。這支影片以“倒轉”的方式,回溯設計師使用Photoshop修圖的過程,揭露了正妹修圖前的真面目。當然,如果你是設計師,看到一半你應該就已突破盲點了。

隨著時間倒轉,正妹身材不只被打回“圓形”,最後更變成….(大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Hnvoz91k8hc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appappapps.com/blog/53505-office-free-for-student.html#.VO6ZVZa_wFk.facebook

 

null
 
Microsoft 向來有推出教育優惠,讓學生和教師免費得到 Office 365 和下載完整 Office 程式系列。這個計劃原本只限美國,今天 Microsoft 終於宣佈將這個優惠擴展至全世界。
 
只要是有 Office 365 服務的地區,那裡的學生和教師就可以免費得到。這個優惠包括最新版本的 Word, Excel, PowerPoint, OneNote, Access, Publisher,可以同時在最多 5 台 Windows / Mac 電腦安裝,亦可以同時在 5 台 iPad / Android / Windows 平板使用。

 

null
 
除此之外還包括了 1TB OneDrive 儲存空間,以及 Office Online 瀏覽器編輯文件,包括和其他人同時編輯的能力。想得到這個免費送贈,只需進入這個網址 (office.com/getoffice365),輸入學校電郵地址就可以註冊。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科學之父-艾倫圖靈傳奇一生首度搬上大銀幕,榮獲奧斯卡8項大獎提名,國外影展獲獎無數的《模仿遊戲》,描述二戰期間,由天才數學家艾倫圖靈(班奈迪克康柏拜區飾)率領一群頂尖高手協助英國政府破解德軍通訊加密裝置「恩尼格瑪」,經過無數挫敗,終於破解了史上最難解的謎,拯救了千萬生命,自己卻又身陷一場危機之中…。為致敬電腦之父偉大貢獻,學承電腦模擬遊戲活動http://goo.gl/j1KKPo邀解密高手參加遊戲解開謎題享多重好康,還有機會獲得《模仿遊戲》免費電影票,數量有限趕緊把握先機!

「恩尼格瑪不是難,而是不可解。很好,讓我試試看就可以知道了吧」劇中一幕看出圖靈對自己極度自信,由英國演員班乃狄克康柏拜區精湛詮釋這位有點自閉、不懂人情世故的天才數學家,如何在二戰期間破解密碼、拯救無數性命,但同時,英軍卻發現他最深不可告人的秘密…。強勢問鼎奧斯卡強片《模仿遊戲》男主角班乃狄克康柏拜區巔峰演出了艾倫•圖靈(Alan Turing)傳奇一生,圖靈出生於1912年,24歲時提出「圖靈機理論」(Turing machine),被視為是電腦的最初模型,後世尊稱為電腦之父,他是科學家、哲學家與發明家,對於戰爭貢獻功不可沒,但他貢獻的社會最後傷害了他,晚期即便忍受著種種不堪打擊,仍全心完成許多偉大研究與發明,也是人工智慧最早的開端,奠定現代電腦的邏輯工作方式的基礎,他的預言、創見逐步實踐在人類生活中,隨著生活科技應用日益發展,更能應驗艾倫.圖靈對人類文明的重大影響與啟發。

很難想像現今的社會沒有電腦會怎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不論日常生活或職業都跟電腦息息相關,未來十年電腦應用更將主宰人類大部份的生活,沒有艾倫圖靈偉大貢獻,世界或許會很不一樣,為致敬電腦之父偉大貢獻,只要透過解密活動將免費獲得電腦熱門課程,還有機會抽到《模仿遊戲》電影票,搶看改編真人真事電腦之父的傳奇人生。如您對於學承熱門課程或更多資訊有興趣請www.pccenter.com.tw了解查詢。

來源:http://goo.gl/6MbPyL

學承電腦屏東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